1840年鴉片戰爭打斷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外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勢力與封建統治階級相互勾結,殘酷剝削壓迫中國人民。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國逐漸喪失獨立的地位,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面對外國列強的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爭。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中國先進分子開眼看世界,努力向西方學習。無數志士仁人不畏犧牲,前仆后繼,力圖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辛亥革命終結了統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華夏大地樹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但是,中華民國的成立并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給中華民族帶來無窮的災難,使廣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系清朝紹興府逮捕秋瑾后將其字據粘連一本,共26頁。
辛亥革命時秋瑾烈士手書之光復軍軍制軍規,此稿原存紹興府內,光復后由秋社主任徐自華攜歸。
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中國的無產階級產生了。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新的發展,無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中國無產階級身受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三重壓迫,從誕生時起就沒有間斷過斗爭,具有堅強的革命性。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無產階級迅速覺醒、成長起來,并很快登上政治舞臺。領導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中國無產階級身上。
在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的指引下,新文化運動成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1919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的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使運動發展成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的勝利激發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蓬勃興起,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征程。
五四運動后,新思潮大量涌現,研究和宣傳社會主義逐步成為中國進步思想界的主流。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漸次擴大,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在中國比較系統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經過反復的比較、推求,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被馬克思主義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吸引,從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和干部條件。
1920年9月出版的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
1922年1月張亮譯《列寧傳》(列寧全書第四種)
1921年6月田誠著《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
在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勞工運動的過程中,陳獨秀和李大釗開始醞釀和準備建立共產黨組織。1920年,在中國工人階級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以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基礎,中國的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積極推動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成為各地共產主義者進行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實際上起著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的作用。
在上海及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聯絡和推動下,1920年秋至1921年春,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的先進分子以及旅日、旅法留學生和華僑中的先進分子,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項工作,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夯實基礎。
圍繞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黨等關鍵而重要的問題,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初步明確了黨的根本性質、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革命手段,為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筑牢理論根基。同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戰,幫助一批進步青年劃清科學社會主義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的界限,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1925年秋李大釗用的英文打字機
1921年12月袁讓譯《工錢勞動與資本》
1921年12月太柳譯《共產黨底計劃》(康民尼斯特叢書第一種)
1921年6月,共產國際代表抵達上海,與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取得聯系。經討論并征求陳獨秀和李大釗的意見,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負責籌備會議。來自7個地區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位代表和2名共產國際代表出席會議。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開幕。大會聽取了各地黨組織的匯報,討論了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7月30日晚舉行第六次會議時,因法租界密探襲擾,大會被迫中止。最后一次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召開。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選舉產生了中央局成員,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一個新的革命火種在沉沉黑夜的中國大地上點燃起來。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央局依據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和決議,健全中央組織機構,領導各地黨、團組織開展工作。成立出版機構,組織出版馬列著作,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和各地分部,領導開展工農群眾運動,掀起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通過黨的第一部黨章,為中國革命指明正確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陳獨秀著《政治主義談》
1921年12月成則人譯《討論進行計劃書》(列寧全書第二種)
1922年1月希曼譯《俄國共產黨黨綱》(康民尼斯特叢書第二種)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僅提出符合中國實際和廣大人民利益的民主革命綱領,而且始終英勇地站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最前線。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浴血奮戰,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為指引,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進行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艱辛探索,開展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發展富強、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歷史潮流,尊重人民意愿,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和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杜會主義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了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創辦的《紅旗》
1936年沈鈞儒等作《團結御敵的幾個基本條件與最低要求》附毛澤東復電
1932年至1934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國論壇》周刊